八音薈萃 | 民族樂器之——泥哇嗚
泥哇嗚又稱“泥嗚嗚”、“泥蕭蕭子”,是廣泛流傳在寧夏地區的一種自娛自樂性吹奏樂器,因吹出來的聲音“嗚嗚哇哇”而得名。上個世紀,我國文史學家考證出泥哇嗚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塤的流變和遺存。經過歷史的變遷,寧夏泥哇嗚多為牛頭、魚鳥、扁豆等形制,雕刻本民族藝術圖案、線條,由于音色優美,易于演奏,便于攜帶,在群眾中世代相傳。
泥哇嗚常用于獨奏,通體用黃膠泥捏制而成,也有燒制成陶器,其形狀、大小、音孔數量和位置各不相同。大者與鵝卵近似,小者有如核桃。一般在上端正中開吹孔,在前、后開若干音孔。吹奏時,雙手托捧泥哇嗚,拇指、中指夾持,口對吹孔送氣發音。小者音色清脆、悠揚,大者音色渾厚、深沉。
經過改良的泥哇嗚呈牛頭形,兩角橫于頂部,中空。有大、中、小三種,分別發出高音、中音和低音,音色古樸而明亮。整套牛頭形泥哇嗚,已用于舞臺演出。
來源:信息中心
編輯/楊春苗